吴宝国,1940年生人,教授,硕士生导师。1966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亚非语系阿拉伯语专业,毕业后留校任教至退休,曾任阿语系副主任和《国际地平线》杂志主编。2005年9月起在我校任教。研究领域为阿拉伯国情、阿拉伯经贸、阿拉伯近现代史。曾赴伊拉克担任我国家体委派出的体育教练组翻译工作,曾以中国教师组组长身份在埃及艾因•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讲学,曾在中国驻埃及大使馆工作任办公室主任。参加编写的教材有:《阿拉伯语》《阿拉伯语实用口语》《阿拉伯语阅读》《经贸阿拉伯语》《高等学校阿拉伯语专业基础阶段阿拉伯语教学大纲》《高等学校阿拉伯语专业高年级阶段阿拉伯语教学大纲》《阿拉伯世界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地位及作用》(国家教委“八五”重点课题);论文主要有:《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及其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》《90年代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国家所面临的挑战》等。曾获外语基础教学优秀奖“陈梅洁奖”。
李唯中,1940年生人,教授,硕士生导师。1960年考入北京对外贸易学院翻译系,就读于阿拉伯语专业,196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退休。2007年9月起在我校任教。曾先后赴也门、苏丹、伊拉克、利比亚、科威特等国担任工程、展会、军事翻译,1988年入埃及开罗大学攻读阿拉伯文学。作为我国阿语文学翻译界资深翻译家,曾翻译出版过《一千零一夜》(10卷本)、《纪伯伦全集》(4卷本)及《安塔拉传奇》(10卷本)、长篇小说《征服黑暗的人》《思宫街》《加萨尼姑娘》《埃及姑娘》《古莱氏贞女》,主编《纪伯伦散文诗全集》,与他人合译出版长篇小说《平民史诗》《尼罗河畔的悲剧》《东方舞姬》《废墟之间》《宫间街》等。
陈建民,1953年生人,副教授,硕士生导师。1974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,曾赴埃及开罗大学文学院留学2年,苏丹喀土穆国际阿拉伯语学院留学2年,并从该学院获取阿拉伯语硕士学位。1983年至2013年期间在北外阿语系任教,2014年9月起在我校任教。曾教授过的课程有包括基础阿拉伯语、语法、基础口语、听力等;以及高级阿拉伯语、高级阿语口语、政治外交口译、报刊等。主要学术著作:《阿拉伯语汉语成语词典》《阿拉伯语实用口语》《托起太阳》(阿译汉),在各类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。擅长中阿同传、口笔译,主要的翻译经历:1975年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(陪团口译员);1984年国家外专局对越反击战记者会(同声传译);1985年亚太地区青年友好会见活动(同声传译);1989年赴科威特担任炼油厂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翻译(口、笔译);2012年银川中阿论坛:中阿文化产业、金融投资合作(同传);2011年银川中阿论坛“中阿清真食品认证机制对接研讨会”同传;2013年商务部阿拉伯国家经贸官员研修班(课堂口译);2005年经贸大学商务部阿拉伯国家贸易投资研讨会(交传)。
王保华,1954年生人,副教授,硕士生导师。1975年6月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亚非语系阿拉伯语专业,毕业后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西亚北非局工作多年,曾担任交通部援伊拉克摩苏尔桥梁组任翻译、国家教委援北也门塔兹技校任翻译教师,1990年-2015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任教师,期间曾借调外交部工作两年,担任中国驻约旦大使馆办公室主任一等秘书。2015年9月起在我校任教。主要科研成果:《阿拉伯政治外交与中阿关系》,获得2004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(高等教育)一等奖;译著《追寻太阳之路》、阿拉伯语《汉语2008·体育篇》;论文《浅议当代阿拉伯社会的基本特征》《阿拉伯国家的基本社会形态及主流价值观》《“黑扎布”热现象的解读》。2005年9月30日,在黎巴嫩阿拉伯文化学会在贝鲁特举办的题为《文化交流在构建世界和平中的作用》国际研讨会上,作了题为《中国在和平崛起中重视民族文化自觉》的发言。任教之后教授过的课程有:三、四年级范文研读、高级写作、中级视听、政治外交理论、政治外交笔译、经贸理论、经贸口语、高级口语、文化笔译、以及研究生笔译等课程。